×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考研报名人数缘何“三连降”

考研报名人数缘何“三连降”

日期:2025-11-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214次 19

近日,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结束,报考人数共343万。考研报名人数自2023年达到峰值后已经连续3年下降。“考研热”降温成为学生关切、民众关注的热议话题。考研报名人数缘何“三连降”?释放了哪些新的信号?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个体选择转向“理性规划”

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正呈现报考人数“高位回调、理性趋稳”的态势,“理性”是多位专家谈及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的关键词。

过去,考研曾是不少本科生的“默认选项”。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表示:“以前很多本科生不了解研究生培养方向,只因同辈压力被‘裹挟’着报名,进入‘学历军备竞赛’;有的把考研当作延缓进入社会的‘避风港’;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就把‘考研’本身当成目标,忽视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如今,毕业生们展现出更为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生涯规划意识,更懂算“经济账”与“发展账”。

伴随研究生规模的显著增长,研究生学历不再是过去的“稀缺资源”。“当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与不确定的就业回报形成反差,许多学生便不再盲从,转而寻求更直接的就业路径。”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毅进一步分析,近年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学费上涨、学制调整、住宿成本增加,共同推高了读研的总成本,使得许多学生重新评估考研的性价比。

“毕业生们不再单纯地将考研等同于上进,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路径之一,并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其他路径进行审慎比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树涛进一步分析,从“盲目跟从”到“回归理性”的思想转变,标志着新时代青年逐渐摆脱外部评价的影响,转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独立思考。

劳动力市场转向“能力本位”

“考研热”降温的背后,劳动力市场的评价标准转向也是重要推手。过去“学历越高越吃香”的逻辑逐渐弱化,“能力本位”成为新风向。

“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捧催生‘考研热’,这是相对单一的评价标准、固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陈旧的传统观念所导致。”王树涛认为,近些年,知识快速发展、技术飞速迭代,企业需要应对更复杂多变的问题,因此雇主愈发重视人才的能力素养,相较于拥有亮眼简历的应试型人才,更青睐能解决复杂问题、创造实际价值的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历溢价”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渐减弱。

有调研数据显示,70.83%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学历虽有优势,但在实际招聘中已有所弱化;有20%的受访单位明确认为硕士学历仍有显著优势;另有8.33%认为本科与硕士差别不大。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团队分析这一调研结果时表示,这意味着在相当一部分招聘场景中,高学历不再是决定性优势。尤其是国家近年来推动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强调“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在职业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通道建设上取得突破,逐步引导学生打破“唯学历”的路径依赖。

王树涛补充道:“尽管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仍是重要的筛选条件,但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用人单位的筛选工具与选聘模式,创新思维、适应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等素养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新标尺。”

研究生教育转向“质量提升”

研招报考从长期的“热潮期”步入理性回调的新阶段,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结构调整与质量导向并重的发展周期。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今年的一项调研认为,近3年考研报名人数回调,并非简单的数量波动,而是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拐点。

报考人数下降意味着“上岸”更容易了吗?

胡向东表示:“报考规模高位回调趋于稳定,但专业冷热差异扩大。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对报考的‘冷热’感受也并不相同,诸多‘双一流’高校相关人员并未感受到学生考研意愿的大幅下滑。在专业报考方面,传统文科、管理类等专业的考研热度降温更为明显,而工科、理科等领域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上升。”

王传毅分析,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控日趋严格,“严进严出”成为常态,这让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知难而退。此外,严格的培养要求与招生结构转向以实践为导向的专硕,也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培养目标并不适合所有本科生。

在此背景下,王树涛认为,对仍有考研意愿的学子而言,报考人数的下降具有积极意义。

“当考研不再是盲目从众的选择,而真正成为基于学术兴趣和未来发展的决定时,研究生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广博学识与专业深度的优秀人才。”王树涛说。

对研究生教育而言,这一变化同样传递正面信号。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增量扩招’逐步转向‘结构优化’‘分类培养’,面临提质增效、加强‘育选用’协调发展新机遇。”胡向东认为,应进一步优化招生结构布局,严把培养质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通过确保培养质量提升学历含金量,增强硕士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信任度,实现“读研有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本文链接:http://www.idongdian.com/cms/jiaoyupeixun2/10722
投稿与线索:40081100006     邮箱:dongdian2022@126.com

特别声明: 东电头条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东电头条的内容为东电头条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评论列表共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阅读下一篇
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5-11-27 09:07:17
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公开招聘公告

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公开招聘公告

2025-11-25 22:02:16
30省(区、市)136号文落地情况汇总

30省(区、市)136号文落地情况汇总

2025-11-23 13:00:00
山东出台文件推动普高与中职学生互转 给学生中考后的“二次选择”

山东出台文件推动普高与中职学生互转 给学生中考后的“二次选择”

2025-11-27 09:36:55

微信小程序

扫码使用小程序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