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一场聚焦于“科学时代重读‘老子’的意义”的思想碰撞会暨《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思想碰撞会汇聚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挖掘《老子》在科学时代的独特价值。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何明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杨国荣在主题发言中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结合对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儒道思想对比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提出了一种融合古今中外思想的独特视角。他特别关注《老子》中关于“道”和“虚空”的哲学思想,认为“道”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而“虚空”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他还探讨了自然与虚空的关系,以及虚无原则在逻辑和价值观上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作者李永晶以“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学术主张,通过引入西方哲学(如康德、叔本华等)和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化学等)的视角来解读《道德经》,以增强其可信度和吸引力。他认为,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时代更需要将古典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提供全新的文明图景。古老的智慧结合当下知识,可以揭示出包括科学和智慧在内的全新视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章益国引用王国维的“学无中西”理念,同时提出“学有古今”的观点。他认为,虽然《老子》的思想跨越了时空,但其解读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学者对《老子》的解读存在差异才各具特色。现代学者在解读《老子》时,不应完全脱离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学有古今”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强调思想碰撞会的重要性,认为在当前学术界跨学科交流变得困难的情况下,思想碰撞会为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他引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观点,强调文本解读的去地域化,即不受学科边界和同行思想的限制,使文本在当下重新获得价值——《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就是这样一部尝试去地域化并形成自我特色的作品。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王献华认为,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回归到宇宙和现实的本质,从而理解其深刻性和真实性。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社会有深远的意义。此外,他还从《圣经·传道书》与《老子》思想的相似点回应了对“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认识。
《学术月刊》原主编金福林引用了中国哲学中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这一概念,表达了他对经典研究的理解。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而学者在研究经典时,应该保持谦恭的态度,同时也要包容和吸收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展示了学者的世界视野以及对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的期待,中国学者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并通过阅读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高度评价了李永晶的学术成就,认为其著作不仅在文体上开辟了新的形式,还在内容上展现了打通古今中西、人文科学的抱负。他认为,李永晶的研究超越了传统学术的框架,融合了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通过黑格尔、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探讨了老子哲学的特点及其与这些西方哲学家思想之间的关联。他认为,黑格尔强调反实体性,将变作为首要范畴;而叔本华则试图取消实体范畴,强调因果关系。同时,他指出老子的思想与广义上的老庄思想有共通之处,例如强调“变异”的原则,并分析了中国哲学史中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赟分析了老子哲学中“仁义礼”顺序的独特性,并指出这一顺序反映了周代社会转型的特点。他认为,老子将“仁义”置于“礼”之前,体现了从天道到人道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老子哲学中的“智慧”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理解智慧本身的过程。
此次思想碰撞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奇点研究院主办,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和学生参与。活动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老子》思想的平台,也为公众展示了这一古老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