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重庆市发改委将《关于合川双槐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项目核准内容变更的批复》文件挂网。
根据批复文件,该项目名称由“合川双槐电厂三期2×1050MW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变更为“陕煤电力合川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项目业主从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电力有限公司变更为陕煤电力(重庆合川)有限公司;总投资从75.04亿元微调至75.5亿元,自筹资金占比20%,银行贷款占比80%。原核准批复的其他事项继续有效。
变更后,作为原业主的国家电投重庆公司退居合作方,陕煤电力集团正式成为项目主导方,标志着央地国企合作模式下的煤电联营项目进入新阶段。重庆市发改委要求项目公司加快完善建设手续,确保安全前提下高质量推进工程。
合川电厂三期:央地国企合作典范与能源战略支点
合川电厂三期(现更名为陕煤电力合川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的规划始于国家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作为落实“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杆项目,其被赋予多重使命:一是保障川渝地区电力供应,二是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三是探索央地国企协同创新模式。项目总投资75亿元,由国家电投重庆公司、陕煤电力集团、重庆合川产业发展集团联合投资,是陕渝能源战略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也是重庆首个央地国企共建的煤电联营项目。
项目规划建设两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等配套设施,将引入智慧电厂技术,提高电力生产和管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推动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发电。项目位于重庆市负荷中心,投产后,每年可为成渝地区提供100亿千瓦时清洁煤电电量,能更好服务重庆、辐射川渝,成为重庆电网主力电源点之一,进一步增强成渝地区电力保障能力。此外,国家电投重庆公司已与合川区政府签订协议,依托合川电厂开展“风光火储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开发,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一体化试点示范。
而国家电投重庆公司与陕煤集团的合作始于2013年合川电厂二期建设。彼时,陕煤集团通过煤炭供应协议与电厂绑定,解决了燃煤保障问题;2023年3月,双方签署三期项目共建协议;2024年9月,陕煤电力集团与国家电投重庆公司签订框架协议,进一步明晰合作范围。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陕煤集团通过资本纽带深化“煤电联营”、国家电投依托地方资源优化资产布局的双赢逻辑。
陕煤电力集团:从煤炭巨头到电力新贵的跃迁
陕煤电力集团作为陕煤集团全资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火力发电、综合利用发电、新能源电站、综合能源服务和配售电等,资产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江西等6省份,控股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962万千瓦。
近年来,陕煤电力集团其战略目标直指“三型”能源解决商——新型电力打造者、碳链资本推动者、煤电转型开拓者,积极推进清洁高效煤电及碳链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电力集团“安全、绿色、智能、高效”高质量转型发展。
陕煤电力集团曾称,“十四五”末,电力集团力争再造一个“陕煤电力”,届时总装机规模将达到5507万千瓦(其中煤电控股装机2902万千瓦、参股总装机2105万千瓦、新能源500万千瓦),营收200亿元,利润25亿元,为集团公司“3060”双碳目标实现和世界一流企业创建贡献陕煤电力力量。
基于以上战略目标,陕煤电力集团迅速扩张:湖南岳州2×1000MW项目、重庆合川三期项目相继签约,河南、江西等地储备项目稳步推进。其发展逻辑清晰:在煤炭资源富集区(如陕西)建设坑口电厂,降低燃料成本;在电力需求旺盛地区(如川渝、华中)布局负荷中心电厂,提升市场消纳能力。
同时,在2024年12月,陕西煤业宣布以156.95亿元收购陕煤集团持有的陕煤电力集团88.65%股权。此举标志着陕煤集团内部“煤电一体化”整合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内部资源协同,陕煤集团可对冲煤价波动风险——煤炭低价时电力板块盈利增长,高价时煤炭板块利润反哺,形成“跷跷板”效应。两者合并后将成为煤炭产能与电力资产双驱动的超级实体。
合川电厂三期项目的“改姓”,不仅是业主名称的变更,更是中国煤电行业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陕煤集团通过资本整合与跨区布局,正从煤炭巨头蜕变为电力新贵;国家电投则通过让渡项目主导权,换取资源协同与战略纵深。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下,这类合作或将催生更多“煤电一体化”样本,但如何平衡保供责任、经济效益与低碳目标,仍是所有参与者必须回答的命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