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阳光正好。一趟特殊的列车——由贵州省总工会组织的工会夏令营专列K4088次,正承载着700名贵州山区孩子们的憧憬和梦想,穿越重峦,向北疾驰。
作为全国总工会统一部署、贵州省总工会精心协办的公益项目,2025年贵州地区夏令营聚焦贵州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烈士及少数民族子女。符合条件的职工子女将前往北京参加夏令营研学活动。
此刻,车上一位年长些的女孩神情专注,正轻声讲解着;而在她旁边,一位年幼的女孩频频点头,手中的笔在本子上沙沙作响,并不时抬头请教。原来,两个人在一起研究暑假作业。
这是两位来自贵州不同县区的女孩。姐姐叫冉毅雪,是一名初二学生;妹妹叫李恩柔,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
“早上看到小妹妹在写英语作业,我英语还行,就想着帮帮她,自己也能复习一下。”冉毅雪告诉记者,语气里带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稳。
“虽然我们刚认识,但我们志同道合!”李恩柔抢着补充道。原来,这次北京之行对她们而言都是人生第一次。这份“志同道合”,源于心底共同的向往——去北大、清华看一看。这两所顶尖学府,对于生长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她们而言,不仅是学业的灯塔,更象征着一条改变命运、回馈家乡的可能路径。
梦想的种子,扎根于各自的生活土壤。冉毅雪说:“我想当一名医生。我的爸爸是残疾人,妈妈在医院后勤工作,每天清晨6点就要出门,常常忙到晚上7点才能回家,非常辛苦。他们是我的榜样。”
“姐姐加油!”李恩柔听着,情不自禁地搂住了冉毅雪的胳膊。“我以后要当一名老师!”李恩柔也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车厢里,不知何时响起了轻轻的掌声。列车载着这对因夏令营结缘的“姐妹花”,也载着其他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与期盼,向着首都,一路向前。
广东广州:为外派干部子女打造“宝藏”夏令营
本报记者 叶小钟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外派干部亲子夏令营”在广州市工人疗养院举行。外派干部家庭代表等近80人参加了丰富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亲子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市白云区总工会、花都区总工会、番禺区总工会和南沙区总工会主办。
首日,温馨的亲子感恩会在暖意融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最动人的莫过于感恩分享环节,外派干部家庭代表或是通过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传递深情;或是上台用最直白的话语,袒露内心深处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与深沉的感恩,这一刻,让大家看到了外派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与担当,更感受到了家属们的无私。在感恩会的尾声,大家为两位7月份生日的外派干部准备了生日蛋糕,全体人员齐声唱响生日歌。
次日,夏令营前往红山村,在绿水青山间开展了一场亲子寻宝活动。孩子们在父母陪伴下穿梭在山林间,认真寻找“宝藏”。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山间回荡着阵阵欢声笑语。不少外派干部表示,亲子夏令营活动很温馨,不仅能陪伴家人,而且还能与派驻至不同地区的干部们认识与交流,特别有意义。
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外派干部亲子夏令营,是市总工会深化“您为大家 我帮您家”关爱行动,传递组织温暖的生动实践,旨在为外派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助其安心服务大局。
河北秦皇岛:博物馆里的奇妙文化之旅
本报特约记者 朱润胜 本报通讯员 赵晨琳
“妈妈,这个瓦当上的花纹和咱们家里的瓷砖很像!”近日,在河北秦皇岛博物馆的展厅里,8岁的乐乐惊喜地发现古今生活的奇妙联结。这是秦皇岛市海港区总工会“教授讲历史 研学促知行”夏令营的生动一幕,15组职工家庭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奇妙文化之旅。
作为河北工会研学夏令营的特色实践,此次活动创新推出“互联网+普惠服务”模式,采用“线上抽签+重点保障”双轨机制。职工通过工会微信公众号参与抽签报名,而烈士子女、困难职工子女等群体则享有直通名额。
当天下午,在秦皇岛博物馆的“山海文明”展厅内,大学教授、文化学者等志愿者化身“历史导师”,结合馆藏文物展开生动讲解。当讲到“鬣狗洞探秘”时,孩子们纷纷踮起脚尖观察展柜里的史前动物化石。在“汉代生活体验”环节,大家围着复原的陶灶模型讨论古代饮食。配套发放的研学手册与历史图谱,更成为各个职工家庭延伸学习的“金钥匙”。
“从史前文明到长城重镇,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参与活动的职工李女士难掩激动。孩子们在唐三彩复原展品前驻足提问,家长们用手机记录孩子与“秦代瓦当”的互动……通过“专家领航+亲子互动”模式,孩子们在感知历史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家长们也受益匪浅。
这场以关爱为底色的研学活动,不仅让职工与孩子共享温馨时光,更让工会与职工的心贴得更近。活动结束后,不少参与职工纷纷留言:“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办些”“感受到了‘娘家人’的关心”。
“你好,大黄蜂”
7月21日,浙江省嘉兴市工人文化宫“工惠宝贝”暑期公益营欢乐开营,志愿者化身“大黄蜂”和孩子们亲密互动。据悉,暑期公益营为近百名职工子女提供暑期托管,15天的暑期公益营将开展劳模先进情景教育、素质拓展、外出参观体验等活动,让孩子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过得既有意思,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 邹倜然 本报通讯员 邱一梅 摄
发表评论